大发彩票_大发彩票
大发彩票2021-08-27

东西问·解码兔年 | 李茜:兔年说兔,谁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  编者按: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中国传统的兔年春节将至 ,历经疫情考验 的人们心怀希冀 。自2023年1月18日起,中新社“东西问”专栏特推出“解码兔年”系列稿 ,探究春节文化、“双立春”等 的意涵与影响。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 :兔年说兔,谁 是地球上兔子 的“老祖先”?

  ——专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李茜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2023年 是中国传统的癸卯兔年。兔子以其活泼好动的特点 ,颇受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

  可爱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来 ?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古生物学界关注 ,也引发诸多争议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队在安徽潜山约6200万年前地层中发现并命名为“安徽模鼠兔” 的化石,研究确认它 是兔子的祖先类型 ,才平息了兔子起源争论。

  安徽模鼠兔何以成为“兔祖先” ?其后又经历了怎样 的演化过程 ?研究上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兔年到来之际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兔年说兔,科普揭秘兔子 的“前世今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视频 :【东西问】李茜 :中国发现 的化石为解决“鼠兔同源”争议提供关键证据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兔子起源研究在古生物学界曾有哪些争论?安徽模鼠兔化石 的发现,为兔子起源和鼠兔同源研究提供了怎样的关键证据?

  李茜:今天大家都喜欢 的兔子这种小动物,它在世界上虽然分布广泛但分类上并不庞杂。在古生物研究历史上 ,关于兔 的起源曾经有非常多 的争论 ,包括兔可能跟踝节类有关系 、兔可能起源于亚洲特有 的一类生物等 ,鼠兔 是否同源也 是学界长期争议的话题 ,因为缺少关键 的化石证据 ,所以很长时间没有达成共识。

6200万年前“兔祖先”安徽模鼠兔的复原图。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直到20世纪70年代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安徽潜山盆地发现约6200万年前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古生物学界对兔的起源才有了全新认识。

  安徽模鼠兔化石发现时,虽然头骨材料并不完整,但它的门齿、颊齿这些很重要的结构都被保存下来 ,一些下颌材料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特征 。科学家们通过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发现,安徽模鼠兔 的上门齿跟今天兔子相关的结构特征非常接近,包括上门齿都是两对、前一对从前面观察能够看到表面有纵沟等。根据这一系列结构特征分析,科学家认为安徽模鼠兔跟现生兔子是有关联的 ,代表了今天兔子 的祖先类型。

  在发现安徽模鼠兔同一盆地同时还发现另一类非常重要 的、命名为“东方晓鼠”的化石。安徽模鼠兔具有现生兔类特征 ,跟今天的兔子有亲缘关系,因此 是“兔祖先”;东方晓鼠则具有一些啮齿类也就是鼠类 的特征 ,可以说 是“鼠祖先”。

  这两类化石不光一个像兔一个像鼠 ,同时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很多相互交混 的特征,这为解决鼠兔是否同源的争议 ,提供了非常好的化石证据,经过对比研究最终提出鼠兔同源 的观点。

6200万年前“兔祖先”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安徽模鼠兔如何演化出今天 的兔子 ?从约6200万年前至今 ,兔子演化进程中有哪些重要分支节点?整体上呈现怎样 的演化趋势 ?

  李茜 :分别作为兔 、鼠祖先类型的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在约6200万年前同地同时被发现 ,约5800万年前 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交 ,兔形目和啮齿目就已经分开,开始各自独立 的演化 。

  整体上 ,兔子在地球上 的分布及演化是一个较为连续 的过程,但它们在不同大陆上出现 的时间并不一致:亚洲最早的兔形目化石记录 是大约5300万年前 ,北美最早的记录 是约4300万年前,欧洲要相对晚一些 ,大约2500万年前才有可靠 的化石记录 ,非洲最晚 ,1900万前才有化石兔形类 的出现。

  中国不仅发现安徽模鼠兔化石,还在内蒙古约5300万年前 的早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目前已知最早的兔形目化石 ,将其命名为“远古道森兔” ,在河南中始新世地层中(距今约4600万-4300万年)发现目前所知较早的兔科化石——“洛河卢氏兔”。

6200万年前“兔祖先” 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右)和5300万年前 的远古道森兔化石。孙自法 摄

  此外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内蒙古约3000万年前的地层中,还采集到保存非常完整的兔子骨架化石,经鉴定为鄂尔多斯兔 。距今约3400万年前 ,地球上曾发生过一次全球性的大降温事件 ,哺乳动物也受到此次大降温事件 的影响,在东亚出现一次非常明显 的哺乳动物替代事件,也就是降温事件后兔形类和啮齿类替代奇蹄类成为整个哺乳动物群中 的优势类群。因此,对这一时期发现的兔形类化石的后续相关研究,将对理解这些类群如何适应气候突变 、生物与环境 的协同演化都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可以说,从安徽模鼠兔起步,到远古道森兔 、再到洛河卢氏兔 ,以及其他非常丰富 的兔形类化石,这些材料使得中国拥有相对完整 的兔演化的化石证据链,从而为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

李茜研究员展示介绍采自内蒙古地区约3000万年前一件保留出土时状态 的一只兔子完整骨架化石材料。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 :安徽模鼠兔化石发现及深入研究 ,为兔子起源、鼠兔同源等关键之争划上句号后,兔子起源研究领域是否还存在未解之谜?

  李茜:目前,在兔子 的起源演化研究领域,其实还有较多未解之谜。

  首先 ,安徽模鼠兔是兔类“老祖先”虽然已毫无疑问成为中外学界共识,但再往前追溯安徽模鼠兔 的演化源头,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化石证据来回答,也 是科学家们希望探索和解决的谜题 。

  其次 ,虽然我们找到了6200万年前的“兔祖先”安徽模鼠兔,也有众多被归入兔科中 的早期属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 ,但 是现代兔类 的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欧亚大陆的记录是缺失的,在距今约800万年左右它们突然在亚洲和欧洲辐射开来,目前对这一被科学家们称为“兔事件”的过程尚无清晰 的认识。这一问题还与现生兔类起源有很重要关系,因此也成为古生物学家一直探索 的兔子演化 的关键问题之一 。

  第三,兔子包含有兔科和鼠兔科,目前所发现 的早期鼠兔科化石材料都非常破碎和零散 ,鼠兔科起源依然成谜 。虽然中国已发现一类称为链兔的化石材料 ,但它是否为真正鼠兔科最早化石及起源还有争议 ,后续希望能发现更完整的化石材料来进行研究确定。

  现生鼠兔科动物在中国青藏高原大量分布,它对环境特别敏感 ,堪称环境变化 的“晴雨表” ,尤其是对今天生物多样性 、青藏高原环境保护等均有重要研究意义 。例如新疆 的伊犁鼠兔,现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李茜研究员兔年说兔 ,科普解读兔子起源演化的“前世今生”。孙自法 摄

  中新社记者 :在兔子起源演化研究过程中 ,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开展了哪些合作研究?有什么代表性合作成果 ?未来国际合作研究有何计划安排?

  李茜 :兔子起源演化研究中 ,中科院古脊椎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安徽模鼠兔化石之后,很快进行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带到国际学术会议 、国际合作交流当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提出“鼠兔同源”概念 ,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介绍 ,随即引起国际学术界尤其是研究兔形类和啮齿类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

  在随后 的进一步研究里 ,中国不仅对兔子起源演化开展形态学研究 ,也参与到通过古生物学的形态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当中 。时至今日,无论是古生物 的形态学研究,还 是综合现代分子生物学 的研究 ,国际学术界都已认可“鼠兔同源”概念 ,安徽模鼠兔是兔子 的“老祖先”或者说祖先类型 ,也成为国际学界共识 。

  同时 ,因为在中国发现“兔祖先”化石 ,以及较为完整 的有关兔演化 的化石证据,这也吸引非常多的国际同行到中国来进行相关国际合作研究。前面提到 ,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在破解这些谜题 的时候,中国所拥有丰富 的、重要 的兔化石材料将更富吸引力 ,相信未来在这些领域会有更多国际合作的推进,产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

  值此兔年到来之际,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根据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 ,对“兔祖先”形象进行科学复原并完成生态复原图 ,展示出6200万年前潜山盆地的生态环境面貌 ,并成为央视兔年春晚吉祥物“兔圆圆” 的灵感来源和设计基础,我们也借此祝大家兔年新春快乐 ,在新 的一年里“兔”飞猛进 、大展宏“兔”。(完)

  专家简介 :

  

  李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古近纪哺乳动物及陆相地层学方面的研究。重点研究小型哺乳动物(啮齿类 、兔形类等) 的分类和系统学,物种的起源和演化 ,及哺乳动物与古环境之间 的协同演化 。她迄今已在国际及国内核心期刊杂志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取得 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 是在中国诸多地点和层位上首次报道有关啮齿类和兔形类化石,对其中不同门类 的起源和演化提出新 的认识 、进一步证实啮齿类的亚洲起源 。二 是首次建立起东亚早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连续演替序列,该序列明显反映出啮齿类对同期全球气候 、环境变化的响应;该序列也成为中国及东亚不同地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参照 。三是推进并解决亚洲哺乳动物分期与北美及国际分期之间对比 的问题 ,建立有年龄标定 的古近纪地层框架 ,为中国陆相地层建阶提供有力支持 。

大发彩票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光明论坛】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这与“十四五”规划强调 的“构建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 、现代金融 、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耦合 ,本质上就是通过加强产学研资 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能够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的支持作用,并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 的实体经济支持,避免出现金融泡沫化风险,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要加强科技创新原动力 。科技创新依赖于科学研究 ,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近年来,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遇到“卡脖子”难题 ,原因之一 是基础性研究投入和研究能力还存在不足。在过去相当长 的时间里 ,我国应用型科技领域成就斐然 ,形成了产业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式,但还未大面积形成科技催生新产业 的原始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 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 ,消除过于重视短期利益的现象 ,有利于充分聚焦长期 的、底层技术 的关键价值 ,力争取得创新突破 ,为更好促进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化是科技形成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只有通过产业化,科技成果才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的产品 ,通过科技创造利润,满足科技研究持续投入 的资金需要,从而进一步催生新技术、新产业,形成科技与产业之间 的良性互动 。当前 ,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亟须构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发展和安全并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此,首先要加大保护知识产权 的执法力度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其次要充分挖掘国内大市场潜力,以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通过规模经济和产品 的多样化、差异化以及国际化实现经济效益。还应当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 ,让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享有合法 的权益 ,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的动力。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资本作为产学研合作 的桥梁作用 ,通过有效配置资源推动科技与产业发展。现代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现代国家 的崛起离不开一个强大资本市场的支撑 。中国 的资本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 ,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助力有技术、有科技含量 的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和运用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要面向科技前沿 的“硬科技”领域 ,汇聚起一批涉及各产业链环节、多应用场景的创新企业 ,充分利用好社会储蓄资金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要形成“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 ,需要进一步强化三者之间相互“看见”“读懂” 的纽带 。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服务体系,确保科技、知识产权等中介服务机构客观、科学评估创新成果产业化 的市场价值和发展前景 ,进而提供更加精准 的支持 ,为建立风险共担的“科技—产业—金融”运行机制提供科学准确的服务,促进科技、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 的高水平循环 。

  (作者:王晋斌 ,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主要成员)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大发彩票地图